讲好义安故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跟读者朋友们,聊聊昔时义安渔家风俗。
据了解,义安区所辖长江主航道 49 公里,老洲夹江 13 公里,胥坝南夹江 25 公里,3条通江河流 38.5 公里,总计 125.5 公里。 2018 年,义安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渔民退捕转产。2019年1月1日起,长江义安区段实施全面禁捕。2021 年,退捕渔民转产安置率、养老保险参保率、医保率和帮联率均达到 100%,受到普遍好评。
义安区渔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与长江十年禁捕计划,让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休养生息,为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了牺牲。
现今,渔民不再捕鱼,但渔家风俗作为时代的痕迹,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为讲好昔时义安渔家风俗,我拜访了几位本地的民俗专家,聆听了专家们讲述的有关渔家风俗。
下面,我把专家们讲述的有关渔家风俗,跟我搜集到的有关渔家风俗史料,一并整理成文,讲给读者朋友们听,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渔家习俗
据史书记载,农历除夕,原铜陵县大通、老洲、安平、胥坝、太平等沿江乡镇的渔家,家家户户贴门对子,即春联,喜迎新年。门对子内容跟寻常百姓家的差不多,但多半渔家要在自家门对子后面,附缀一副短联:“开门大吉,出勤大发”。并且在自家门口竖一根竹竿,贴上“对我生财”的祝福语,企盼年年发财、天天安康。
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渔家非必要不外出,全家人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大家庭的亲情、温暖、欢乐、幸福。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举办灯会,名叫鱼龙灯会。渔家男人们欢呼雀跃,踊跃参与舞龙灯。
据史料记载,龙灯有130多节,40多人擎舞。扎制龙头时,使龙嘴闭而不张,有的龙眼闭而不睁,祈求龙王爷在水中不食鱼,保佑渔民捕鱼大获丰收。
到了农历七月半(七月十五),是要举行放河灯仪式的,祭祀河神。
放河灯,自然离不开河灯。渔家不需购买,自已做。心灵手巧的渔家女先用彩纸搓成红、绿、黄、紫、蓝等5种颜色的纸捻子,再用香油浸透,后用一根细铁丝将其穿插在松香块上,就这样,一盏小河灯便大功告成了。
按照习俗规定,小河灯需做1000盏。另外,还要精工细作头灯、尾灯各1盏。头灯大如洗脸盆,尾灯形如小方盒,内置彩捻子、菜油、松香。
农历七月半这天晚上,渔民家家户户烧香,在长江岸边、青通河畔放炮竹。先由最年长的渔民点燃头灯,放飘水面。之后,渔民各家各户点燃小灯。1000盏河灯随波逐流,随意飘逝,颇为壮观。最后,点放尾灯。
如遇当晚皓月当空,上下辉映,美不胜收的夜景便映入人们眼帘。
待头灯放飘水上10多分钟之后,便收起,放在岸上。此时的头灯被视为吉祥物,当夜馈赠给家无子嗣的渔家,以期生个大胖小子,顶立门户,传承香火。
每年秋末冬初,是渔民收网休渔期。休渔期,逢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渔家隆重集会,举行欢庆仪式。除酒宴聚膳、互祝吉祥之外,还搭建戏台,邀请戏班唱戏。
渔家禁忌和谚语
昔时,渔家新造的大渔船,头一回下水之前,必须祭拜。渔家择双日在河岸边置香案,供献3牲(猪头、牛头、羊头),烧纸,烧香,放炮竹,祈求渔船航行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渔家祖辈相传,农历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一起到”的吉日,渔民相约同乡,集体出船下网,笃定有不小收获。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的清早,渔家必须在船头烧纸,放炮竹,祷告:“初一、十五爆竹响,日进白银四两”的吉言,祈求喜庆、吉祥、发财。
渔船上供奉神像,或龙王,或财神赵公明,或南海观音菩萨。神像前置香炉烧香,祈求神灵随船护佑渔民一帆风顺,喜获丰收,满载而归。
渔网挂架在船上晾风的时候,最忌讳有人穿网钻行,行人一定要绕网而行,祈盼网捕之鱼不会漏网逃走。
在渔船上“吃锅巴”,不能说“吃锅巴”,要说“吃焦皮汤”,祈求渔船航行顺畅,不致搁浅。在渔船上吃完饭之后,一定要把筷子放在桌上,不能架在碗上,不然,将使行船不稳,导致灾祸。
在渔民家吃鱼,如果想把鱼翻个身,不能说翻,要说“转过来”,或者说“划过来”。下饺子的时候,不能说“下饺子”,要说“煮饺子”。
鲚鱼
昔时,有渔家烧饭以煤为燃料,不说煤,说扎子。在渔民看来,“煤”就是“霉”。
在渔船上,忌讳有人裸体睡觉和随地大小便,以免亵渎南海观音菩萨等神明,冒犯神灵可不得了。
在渔船上捕鱼的时候,不能穿凉鞋和露皮肉的鞋,以免鱼漏网。
翻动物体,不能说“翻过来”,要说“调过来”,或者说“正过来”。
盐不能叫盐,叫“骚”,”盐“与”淹“同音,意在怕淹了。
渔船离岸远了,不能说”远“了,说“开”,越开即越远。
清早开船,如想转回头,不能立即调转船头,必须绕路回摇,寓意“好人不走回头路”。如果遇见狗或蛇或鼠在河里和船头游过,或野鸭飞过,都被渔家视为不吉利的事。
渔民第一网捕鱼,如果捕到的是鲤鱼,则认为是鲤鱼跳龙门,预兆丰收。如果捕到的是乌鱼,认为是喜兆。
白鲹
如果捕到的是白鲹,渔民则认为是恶兆,特别忌讳白鲹跳进船舱。如果遇到白鲹跳进船舱,渔民立即割下白鲹头,这样可以避免不吉利。黑色鱼跳上船头,渔民也认为不吉利。
渔民在长期捕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季节对应渔汛的经验,形成许多口传谚语。比如说:“七九河豚八九刀(指鲚鱼,俗称刀鱼),莫失时机撒网捞”;“河豚来看灯,鲚鱼来踏青”;“发棵鸟叫,鲥鱼到”;“白露过后天渐凉,秋捕胖头鲢”……
河豚
鲥鱼
胖头鲢
读者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长江,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