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松 镇
五松镇东至铜官区凤凰城,南与天井湖接壤,西倚长江与老洲乡隔江相望,北毗邻铜官区联盟村。镇政府所在地笠帽山路131号,曾是义安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义安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的中心。下辖观湖、万鸡山、惠泉、荷花塘4个社区和城东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29980人,境域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辖区内拥有铜陵中学、义安区第三中学、义安区实验小学,铜陵市第五人民医院等单位。
五松镇原名城关镇,历史悠久,古称铜官、江浒、五松。据乾隆《铜陵县志》载:在县南四里有五松山,镇以此得名。东汉时在此地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置铜陵县,县治置于江浒(即古铜官镇)。今镇域在清代含坊一耆、坊二耆(由原坊市耆分)。民国17年(1928年)7月5日改耆为保,域区下辖2个保(原坊一耆、坊二耆)。民国29年(1940年)始称五松镇。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攻占五松镇,县治迁往顺安,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复迁回五松镇,解放后改为五松镇,1950年4月称城关区。1956年4月称城关镇。1958年8月因撤县建市划入铜官山区。1959年4月随铜陵县制恢复和人民公社体制之建立改称城郊人民公社。1959年6月,城关镇从城郊人民公社析出。1960年4月城关镇与城郊人民公社合并,改称城关人民公社。1963年3月复从城关人民公社析出,设立城关镇。1987年3月城郊乡并入城关镇,辖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个居民委员会,城东、马冲、董冲、联盟、新江、江滨、建立、刘冲、张桥、凤兴、查圩、齐潭、三塘、石桥、湖滨、近市、近城17个村民委员会,199个村民小组,109个自然村。2004年5月因乡镇区划调整改称五松镇。根据城市建设要求,2005年,对原有四个社区进行资源整合和人员调配,将原城东、城南社区合并,更名为观湖社区;保留城西、城北社区,分别更名为荷花塘社区和惠泉社区。因城区扩建和人口增多,2007年11月成立了万鸡山社区。因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征迁和经济发展需要,1999年至2001年近城、近市、湖边、石桥4个行政村先后划为狮子山区管辖;2009年至2011年,马冲、董冲、新江、建立、双桥(刘冲、张桥合并)、查壬(查圩、凤兴合并)、齐潭(齐潭、三塘合并)7个行政村相继析出五松镇。因行政区划调整,2018年10月1日江滨、联盟2个行政村划归铜官区管辖。
辖区内地势西高东低,丘圩并存,依山傍水。笠帽山海拔81.7米,和尚圩(现江南文化园)最低海拔8.9米。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五松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迹景胜甚多,明、清有城隍庙、关帝庙、水府庙、观音阁、太白祠等20余座。古寺庙宇大都毁于民国年间,少数遗存至解放初和“文革”时期被毁。城南古有五松山,李白曾两次来此遨游;城北天王山巅宋开禧年间,建有富览亭,登亭可览长江;城西江边明嘉年间有沧浪钓台,为游览胜地;城南玉带河、老城河、天井湖三水相联,河内渔舟商帆集泊,构成古八景之一的“县河晚泊”。境东南有市属天井湖公园,西北有笠帽山可供游览。二处均被市政府列为市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位于笠帽山巅的义安区烈士塔被市政府列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西南有市属滨江公园,境内有文化广场、观湖广场、临湖广场、天井小镇等人文景观。座落于天井小镇的江南文化园四周环水,是一座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绿色文化、青铜文化、江南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相互契合为内涵,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学术交流、文化考察、餐饮商贸、演艺娱乐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旅游园区。位于天井小镇的安徽民俗文化村是安徽省第一家规模最大的以展示安徽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民俗博览馆,集民俗旅游、餐饮购物、游艺娱乐、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旅游园区。有着“安徽民俗第一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