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理论研究
《江淮日报》:要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
发布时间:2023-05-16 来源:陈邦元 被阅览数:

    编者按: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在全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基础。十三届义安区政协常委、原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陈邦元同志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要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于5月16日全文刊登在《江淮时报》第三版,现予转发,供学习参考。


要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

陈邦元

调查研究是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才是目的。目的和手段相反相成,目的是人的需要的反映,人们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依赖于一定的手段;手段是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现实条件,又是保证目的得以实现的现实力量。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其目的是用调查研究之矢,去射寻找解决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对策之的,因此,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不能为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要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化解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解决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的“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现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抓好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我们以为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调查研究要直面问题。调查研究要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倾听时代的声音,而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首要问题,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这么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临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不可能整齐划一。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去调查研究,全面客观、真实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本地区本部门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最优对策,实现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寻找到本地区本部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之中;寻找到本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让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以本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要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事业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第二、调查研究要扎实深入。调查研究要有力度,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去调研,要为科学决策服务去搞调研。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拳绣腿,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也不能搞高高在上的“钦差”式调研,而是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调研,调真研。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就要求调查研究要做到“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当前许多地方倡导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要做到“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可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而是直奔基层,直捣现场,这是一个好办法,有利于听到真话,看到真相,取得真经,结下真情。领导干部要在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中体察民情、回应民意、造福民生,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意盼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变为科学决策的过程,对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分析思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性的办法,确保办法出台后,能产生良好的实效。

第三、抓好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调查研究是一个经由实践,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完整链条。我们对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时,既要调查,又要研究,通过调查掌握真实情况,为科学决策服务,通过分析研究,形成科学决策,寻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到具体工作中去。胡锦涛总书记主政贵州时为我们树立了抓好调查研究成果转化的榜样,1985年7月,胡锦涛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为改变贵州贫穷落后面貌,胡锦涛跑遍了贵州86个县市,每到一地用心考察,经过实地调研,对贵州的政经历史、地理环境、矿产资源、人口教育等一揽子数据全部深深铭记在脑海中,形成了贵州不适宜走单纯“以粮为纲”农业发展思路,提出了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发展烟草和油菜种植,同时积极招商引资,把国外先进的农业经验引入贵州,加大贵州人才培养力度等发展举措,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贵州经济越来越有起色,并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既扎实深入调查研究,又狠抓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才算干实事、谋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