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招双引”
专题资政会材料之四
加快推进园区在谈项目转化落地的思考
刘一珉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见效最快、最直接的有效方式,是做大经济总量、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仍旧较大、企业投资意愿趋缓、土地环保等政策趋紧的形势下,金桥经济开发区上下一心,克服诸多不利因素,以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精神统领招商工作,开发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1—6月份,共完成招商引资18.5亿元,新签约项目13个。
虽然开发区的招商成绩喜人、形势趋好,但和以往年度一样,招商项目的转化落地推进仍有待加强,部分招商项目存在“签约不开工、开工不建设、建设无进展” 的现象。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具体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投资商自身实力与投资愿景不匹配。少数投资商在洽谈的时候都是夸夸其谈,讲的都很好、说的都很大,但在实际推进中,要么是不符合规划通不过审查,要么是投资资金跟不上等等,投资商的实力是影响项目转化落地难的第一因素。
二是项目建设进度与市场变化不匹配。部分业主单位受限于资金、经验等因素的制约,项目开工慢、建设慢、投产慢,但市场变化很快,导致一部分本来有很好市场的项目因前景变化而中途流产。
三是政务服务环境与项目建设需要不匹配。由于区划调整影响,规划等审批权限上交,加上近些年开发区的规划不断地在调整,导致了一些项目落地慢、开工难;同时,举全区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的氛围还不浓,力度不够,开发区项目建设用地、环境评价等审批程序还比较多,联合审批机制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
推进在谈项目转化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可变因素较多。但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经济必须要抓项目、抓招商。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关键在项目,核心在投入。在解决企业“落地难”问题上,我们不仅要重视项目引入前的调研评估,更要在引入后当好项目建设的贴身“保姆”,着力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力争以最优服务、最佳环境、最快速度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切实做到“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落地,落地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为建设美好幸福新义安提供实力支撑。
一、前期调查到位,科学选择项目
项目前期工作能否抓早抓准、做深做实,将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实施或顺利实施。要牢固树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理念,高度重视项目前期评估工作,不仅要对投资项目前景、市场开展评估,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执行能力、履约诚信等也要进行调查摸底。一方面把好新上项目的准入关口;另一方面确保正实施项目达产达效、发挥最大效益。
二、完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项目
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精神,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申报程序。通过实行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全程代办等制度,在开发区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中心全覆盖”的便利化审批方式。
三、重视协调调度,加快推进项目
要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项目推进节点化。各领导和相关同志要深入项目现场,搞好调研督导,认真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动、各方互动的组织领导体系。要大力开展项目落实专项督查,狠抓重大项目工作落实严格项目考核。各责任单位要对照重点项目年内落地的目标,切实履行责任,努力做到推进计划排到位,领导责任落到位,规范操作抓到位,工作机制建到位,实现在谈项目顺利推进。要加大考核奖惩兑现力度,奖惩结合,对在促进在谈项目落地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或部门,及时给予奖励;对于在谈项目转化落地过程中不作为或者懒作为的部门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四、政策扶持跟进,精准服务项目
要从劳动力资源、土地规划、金融和资本等要素方面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由政府出资建设企业孵化、人才登记、上岗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探索对存量用地、存量工业房产转让租赁,通过土地置换、兼并重组实现腾笼换鸟,探索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供地模式;构建金融和资本支撑体系,多渠道多形式设立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种子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资本方面的支持,综合运用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拓宽资金来源;支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推动大用户直供气试点。
五、加强载体建设,更好保障项目
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创造优良服务环境入手,政府在加大对开发区的建设投入的同时,推行PPP投资建设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投资运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做好招商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切实保障项目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