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招双引”
专题资政会材料之五
发挥园区载体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汪茂林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一、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现代农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聚效应凸显。以“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初步建成了以梧桐树、三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及白姜产业园为主体,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拓展的近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16年底,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0家(其中农业省级龙头企业15家、林业省级龙头企业14家),2016年销售收入达23亿元,带动基地5万亩,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底,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1350个。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达232家,农产品年加工产值达30.5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目标,建成国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推进。以铜草花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互联网+区农特产品为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速通道。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发展现代农业道路上的问题:一是特色产业不强。从农业特色发展角度,铜陵凤丹、铜陵白姜两大特色农产品均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区凤丹、白姜两大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但从近年发展来看,不论是种植规模和加工产品上,还是在增加农民收入上都没有起到相应的带动作用。二是单个农业企业实力弱。我区市级龙头企业虽已有140家之多,总体看,规模较小,布点较分散,缺乏区域优势,没有形成联动发展。已有一定规模的四洋(集团)公司、三泉生态农业公司及安徽圣迪乐村,也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及联动发展。三是品牌意识拓展不力。义安农业上还没有一个在全国能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个别企业虽创立了安徽或市级名牌、也领取了奖牌证书,也是束之高阁,借力发展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四是农业投入绩效不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我区对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财政安排一定规模扶持资金,但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激励措施不够突出,财政资金绩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农业科技基础薄弱。目前我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与企业生产脱节,不能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新兴农业企业缺乏人才及生存土壤。
二、对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义安区农业具有近郊、耕地少、基础较好的特点,义安区“十三五”规划明确的“一核驱动,五园示范,四片支撑”的发展布局思路为义安做好现代农业这篇文章指明了方向。
(一)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形成扎堆效应。国家铜陵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中国南方牡丹产业园、白姜文化产业园、新桥高科技示范园、南部湖区生态休闲渔业示范园、东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涵盖全区农业地域。义安突出园区承载、发展现代农业具备得天独厚条件,现有园区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发展功能和示范效应是一个绝佳的平台。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市目前规划面积较大、配套设施完善、引资功能齐全、产业辐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未来,园区将重点围绕农产品物流加工产业园、中草药凤丹产业园、铜陵白姜产业园、园林园艺产业园、特种水产产业园、精品蔬果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城山旅游度假产业园八大产业园,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智“两手抓”在“聚、升、延”上狠下功夫,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延伸,达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实际招商中实现园区发展和企业发财双赢;在加强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聚集科技资源和要素,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创业机制。
(二)整合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的投入。以“1+7”文件为基础,整合双创、科技、人才等涉农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引导效应。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驻义安、入驻园区。鼓励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进驻农业新兴产业经营体,共享发展红利。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发挥涉农金融政策最大作用,简化贷款程序,丰富抵押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规模。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落实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指导意见,择优引进、扶持一批示范联合体,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做好品牌。我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发挥要素优势,引进国内知名农业品牌企业。鼓励义安本土企业做优质量,立足地方主导特色,在特色农业、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态绿色渔业等领域打造引领发展的行业品牌。加强品牌营销,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开展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展示我区农产品品牌形象,扩大知晓度。做强网络。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特别重大。加强农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和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合作,推进“信息入乡”工程,组建区级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做好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工作,以互联网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