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报告建议
关于我区教育“双减”政策 落实情况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05 来源:区政协教科卫体委 被阅览数:

关于我区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建议


近期,为全面掌握我区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在分管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到部分中小学校实地察看学生课后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视察情况和有关建议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全面落实属地和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全区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实现了全覆盖。据统计,我区现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校34所,其中初中11所、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教学点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所有学校确保服务两小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生15232人,全区参与课后服务学生约14800余人,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7.1%

二是校外培训机构清理整顿实现了全覆盖。我区原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2所,目前正在营业的2所(全部营改非),注销30所;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共13家,其中11家机构纳入了监管平台,2家因办学许可证已过期未纳入,这13家机构已按照《安徽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准备材料,向区文旅局申请办理《安徽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立核准书》。

二、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数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双减”相关政策的理解不深刻、认识不到位。个别学校的工作方案缺少针对性;一些教师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有抵触情绪;部分家长将落实“双减”政策与提升教育质量对立起来,担心减少作业量影响孩子学习,有焦虑感。

(二)初中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有待减轻。目前全省中考实施分流制度,上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要求达到一半,初中学生上普高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绝大多数家庭都想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所以在国家“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初中学生课后作业量没有明显变化,校内不增校外增、家庭增,减负工作难以落实。

(三)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我区大部分学校位于农村,教师配置不合理,普遍缺乏艺术、体育方面专任教师,学校课后服务以辅导作业和体育锻炼为主,主要由学科类教师兼任。一方面,学科型教师兼任多门课程,工作强度大,精力不足且专业知识欠缺;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形式单一,对学生和家长吸引力不强,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四)农村学校课后服务保障力度有待加强。我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课后服务收费难、标准低、学生数少等问题,加上缺乏专项资金兜底,导致校外培训机构引进难、教师最低课时费难以保证,制约了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在全区34所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学校中,只有10所按标准收费后能足额保障活动需要,主要是城区和规模相对大一点的学校;不能足额保障的学校有24所,经费缺口一年约150万左右。省、市、区关于课后服务财政保障虽有相关规定,仍未落实到位。

(五)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工作力度有待加大。我区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工作虽在快速推进,但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多以暂停为主,大多处在观望状态,实质转型或注销占比较低。部分培训机构投入较大,举办人和从业人员对压减工作有抵触情绪,存在不稳定因素。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无证无照现象突出,多数仍未达到整改发证要求,全区只有6家校外培训机构基本符合《安徽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其他培训机构要么未在教育系统备案,要么存在学科转非学科借艺术之名补课、混合经营等现象,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取缔工作难度大。

三、相关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按照《安徽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和《铜陵市2022年中小学课后服务再提升工作推进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设立和制定“双减”工作规划和相关政策,结合2022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民生工程项目的实施,制订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督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履行职责,切实把“双减”工作落细落实。

(二)教学提质,服务提效。一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教尽教。强化作业管理,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重点帮扶,确保学生学业质量水平达标。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引导学生从校外回归到校内。二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在实现校校全覆盖、时间保障5+2”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项目,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有效性。深入实施“七彩桥”课后服务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弥补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

(三)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一要建立教师正常交流轮岗和培训机制。针对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的缺口,增加相应编制,建立定期交流轮岗机制,优化教师配比。同时,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素质,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二要完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区政府及财政部门要根据学校课后服务专项资金缺口的实际,将保障资金按学期先提前预拨,后按学年结算,以便学校及时支付教师课时费和志愿者交通费,切实解决好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资金保障问题。

(四)协同监管,持续规范。一要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协同监管体系。明确由区教体局主抓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并牵头成立区级联合执法队伍,相对固定专门的人员,统一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执法监督检查。二要严把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关。强化培训内容、从业人员、资金监管、合同使用、培训质量监管,探索将工资发放、社保医保缴纳一同纳入监管。严禁学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行为。三要加大整治力度。发挥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和群众举报、媒体监督作用,延伸监管触角,实施群防群治,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大力压减学科内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严查变相学科培训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五)深入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科学育人理念,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切实形成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