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报告建议
关于我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意见建议
发布时间:2022-05-10 来源: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被阅览数:

4月下旬,区政协副主席陈晓华带领区政协农业农村委部分委员就我区乡镇河沟渠系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开展了专题视察,视察期间,听取了区水利局有关工作汇报,深入乡镇现场实地察看农村河沟渠系疏浚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我区河沟渠系疏浚整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农村河道基本情况

我区属于长江流域,横跨顺安河、黄浒河两大水系,主要支流有新桥河、盛冲河、凤形河、朱村东河、朱村西河、新联河、九栏河、钟鸣河、中心闸河等。境内现有县(区)级河道、乡级河道、村级河沟等各级河道312条,总长810.29km。其中约209条有较为严重的淤积情况,河道长度约385.7km,清淤体积约931.8m3

二、主要问题

1.河沟渠系淤积严重。主要河道除顺安河、黄浒河一级支流外,其余主要支流河道基本上没有得到过全流域系统性治理,只是部分河沟借助涉农涉水项目,其部分河段得到了治理,其余河段河床普遍淤积,严重影响行洪畅通。农村河沟渠历经数十年未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特别是洲圩区乡镇水系众多,纵横交错,基本上呈现出两头堵的状态,河床淤塞严重,水体黑臭难闻。排灌站配套沟渠虽然近几年来排灌泵站建设标准提高,但由于进水渠、出水渠过流能力已严重不匹配,排灌站进水、出水渠普遍淤积在0.5m以上,部分渠道由于站开机较少,进出水渠被水草侵占,水体流动不畅,严重影响灌溉、排涝效率。

2.治理手段单一。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特性。

3.资金投入不足。受项目资金投入限制,以往河道治理主要侧重于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在200km2以上),全区境内农村河沟渠治理一直都是薄弱点,一些乡镇、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疏浚整治。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我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紧制定实施农村河沟清淤疏浚整治计划,进一步明确牵头抓总部门及责任单位,明确乡镇、村主体责任,建立可持续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积极统筹项目资金,发挥资金整合作用,力争用35年时间对境内所有河沟渠系进行一次全面疏浚整治,确保各河沟渠系行洪畅通,进一步恢复、提升水利设施防洪灌排涝能力,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从源头上对农村水环境问题实施有效治理。

2.摸清家底,规划先行。由主管部门牵头,认真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摸清掌握我区河沟渠系家底,根据农村河沟的不同功能定位,坚持引排功能、生态功能、景观性相结合,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抓紧实施农村河沟渠系清淤疏浚整治五年行动计划,制订清单,科学清淤,确保防洪安全、河势稳定

3.分类指导,综合治理。按照中小河流、主干渠系、沟塘不同情况由区、乡镇、村三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面貌、功能定位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优先将淤积比较严重,水质比较差尤其是黑臭现象、水流不畅且坝头坝埂较多、群众对河道疏浚需求迫切的农村河沟,特别是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界河实施疏浚整治。

4.政府主导,乡村主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职能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责任单位协同配合,乡镇负责组织实施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完善措施、统筹推进。

5.完善机制,长效管护。根据农村河道公益性和资源性特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构,明确管护责任,健全管护网络,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切实巩固和保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