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承接产业转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政协就“承接产业转移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目标路径新引领。今年6月份,区第二次党代会聚焦聚力“两高三区”,明确提出了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先行区的目标,要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在融合发展中推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义安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也提出要强化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协调联动合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承接长三角先发地区产业转移,为我区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创先行区提供了规划引领。区委区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成立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一体化的各项工作;确定了义安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列出了27项重点事项,逐项落实责任单位,明确“施工图”和“时间表”。
(二)区域合作新突破。2019年9月份,区政府与浙江海盐县人民政府、铜合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意向书,安徽嘉铜合创金属制品产业园作为省级产业合作园区在义安开发区投资建立,全力承接以紧固件制造为主兼顾其他金属制品及其上下游配套的企业。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科创平台合作,加强海盐科技城、海盐县经济开发区、百步开发区、义安经济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与慈溪市相关高新园区平台的对接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准孵化平台、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中心。
(三)产业协作新进步。充分围绕“一圈五区”,强化与慈溪、海盐、溧阳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承接沪苏浙等先发地区产业转移,抢抓产业项目建设。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赴长三角区域累计开展产业链招商378批次,对接各类在谈项目42个。新签约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约42亿元。积极强化跟踪服务,提高园区招引成效,铜勤产业园、博日生物医药创新谷等一批重点在谈项目精准对接加快建设。目前正在对接铜勤工业园等52个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94亿元。
(四)开放合作新进展。积极邀请长三角重点媒体、网红群体、旅行社等来义安开展采风、摄影和旅游线路考察,依托微博、微信、抖音APP等新媒体平台,建立义安旅游营销宣传矩阵。成功举办“山水古铜都,魅力新义安”2021义安文化旅游(余杭)推介会,与余杭旅行社代表签署游客护送合作协议。加强科技人才合作联动机制,招引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我区创业。2个长三角合作项目成功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成试点工作阶段性任务,在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中接入通办事项26个。
(五)共享水平新提升。选派干部到长三角优质企业、中介组织、市场机构去跟班学习、体悟实训,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建立三地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等互挂锻炼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深化医养领域合作,长三角异地医保线上备案服务、跨省直接结算步伐加快,长三角卒中联盟等名院医联体、专科联盟合作持续推动,学习借鉴上海市医养结合模式,提升我区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加强教育合作,深化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培养计划,选派8名中小学优秀校长到上海挂职培训,跟岗研修学习。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加入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实现毕业生升学、就业率达100%,长三角地区占比达35.2%。
二、存在问题
(一)主观意识上: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全区上下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参差不齐,没有达到高度一致。二是分析研判不够。对当前我区如何承接?承接哪些产业?同沪苏浙哪些地区加强合作?在哪些领域合作等具体问题分析研判不够到位。三是规划引领不足。没有组织工作专班专门负责,出台具体的承接产业方案和发展规划。四是融入氛围不浓。全方位向沪苏浙看齐意识不强,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标尺不高,在学习借鉴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头雁效应”不浓。
(二)客观条件上:一是要素保障不力。主要是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增量土地指标偏少;融资投资能力弱;区域环境容量提升空间不大;风投基金体量小等要素保障不力。二是人力引进不够。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双落后”局面。三是平台动力不足。义安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产业集聚度低,特别是高新企业牵动性不强,既缺少“铺天盖地”,更缺乏“顶天立地”。四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补链、强链”任重道远,平台率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动能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营造氛围,响锤重敲。一是思想上要重视。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义安产业发展迎来的难得政策机遇、合作机遇和市场机遇,要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规划和实施,答好当前义安产业发展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二是导向上要鲜明。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两高三区”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三是行动上要落实。要明确我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以奋勇争先的勇气、敢为人先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志气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奋力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义安建设新征程。
(二)要素保障,增量扩容。一是注重高起点规划。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加强与周边区域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时,重视与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二是注重高标准提升。坚持错位发展原则,着力推动东部城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义安开发区、高铁北站新区、沿江港口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盘活闲置资源,统筹处理好“腾”与“引”、“退”与“进”的关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和内部功能板块。三是注重高质量发展。紧盯铜勤工业园、嘉铜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千方百计化解问题,保障项目建设。立足于本地铜基产业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全域铜基产业及上下游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建,深化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园区结对合作,积极寻找经济协作和产业合作契合点,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重点在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开展合作。四是注重高层次转型。在巩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大力支持国电、上峰等企业转型升级、释放产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五是注重高水准培育。分类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后备企业信息库,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群。六是注重高站位谋划。紧抓沪苏浙产业溢出转移等契机,结合我区自身优势,瞄准长三角地区急需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研究谋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继续在铜基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深耕细耘,积极开辟半导体等区域特色产业新战场,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七是注重高等次引进。充分利用铜陵高校的优势资源,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我市人才引进政策,推动我区近期人才高效利用,缓解人力资源“双落后”问题。
(三)平台建设,创新发力。一是创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先行区。围绕促进长三角创新资源要素流通、科技基础设施联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深度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共建共用,高标准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二是推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把创新平台作为吸引人才、集聚项目、培育企业、壮大产业的重要载体,引导和支持富乐德、龙峰新材料等企业“以我为主”组建各类创新平台,支持国展电子与上海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深化合作关系,努力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策源地”;三是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以凤丹科技、铜雀二乔为纽带,加快建设投资16亿元的康恒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等国家级科学中心的合作关系,推动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区落地、开花、结果。
(四)基础设施,聚焦聚力。一是加快交通干线建设。围绕东向发展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我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翠湖二路东延伸段、G236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京福高铁铜陵北站周边路网,打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系统。二是实现跨区域交通无缝连接。加强跨省市城际铁路、港口水运线路有效衔接的协调,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抓住合肥、蚌埠、芜湖自贸实验区建设机遇,推动我区接入长三角贸易一体化的大通道。三是完善功能配套设施。要加大对接争取力度,力争引入优质的教育、医疗、文体资源进驻,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生态环保,共保共治。一是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重点围绕长江生态重点功能区,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江生态带建设为契机,与长三角其它地区实现区域共享、生态共保,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新空间;二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动,积极参与长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长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区实行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长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态协同治理。